近期,全球关于疫情的消息普遍暗示着消极的前景。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7日表示:如果gdp下降20%持续整整一年或更长时间,将构成罕见的宏观经济灾难,类似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但在当前的环境中,一个合理的希望是,急剧减少的产出损失仅持续几个月,之后病毒传播将被遏制,经济将实现快速的“v”形反弹。目前,他认为即使gdp持续下降一整年,损失gdp的20%也是合理的政策选择,尽管gdp持续下降的趋势已经是现实。
关于罗伯特·巴罗对防控疫情采取的隔离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至少截至目前,无论2月份开始的国内,还是3、4月份的欧美,隔离型经济发展对经济影响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且这种影响已经从经济层面扩散到了金融等领域,即使疫情恢复后,经济的二次冲击亦不可能避免,现在全球各大经济体除了中国基本均已是零利率且高负债,甚至是负利率,疫情后可实施的政策空间均已不大,经济恢复的速度也会较以往慢一些,但国内的情况因庞大的内需和相对的高储蓄,我认为恢复也会相对快一些。全球经济衰退现在 已经是比较一致的预期,衰退的程度则要看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毕竟在隔离式防控下,无论对供给还是需求均是很大的压制。
当前,全球应对疫情的方法,重头戏均是量化宽松,甚至是撒钱。撒钱确实可以解决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问题和中短期居民的生活问题,但却解决不了疫情的问题。美国企业过去几年一直在加杠杆,消费服务占到了整个gdp的72%左右,疫情继续延续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是螺旋式叠加的,撒钱可以延缓企业的破产,但最终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隔离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实体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任何国家都需要防范疫情,但同时也需要警惕疫情结束后企业已经倒闭了的不可修复的风险。国内现在也在积极的应对这些问题,但我认为力度可能还需要更大一些,尤其是针对外贸企业、偏重资产的中小微企业。
其实,在此次疫情出现前,全球各大经济体已经开始出现分裂的苗头,驱动这种现象发生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善的红利终止,各经济体从过去一起做大蛋糕,发展成了如今的彼此抢蛋糕。未来,即使因疫情大家出现短期的抱团,但疫情结束仍是继续延续逆全球化方向的概率较大,由此造成的影响则是经济的恢复要比预期更慢一些。
目前来看,疫情对金融市场情绪的冲击已经告一段落,但疫情仍在继续对经济造成冲击,即使疫情结束,经济也还会有被二次冲击的风险,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已经比较确定,是否出现萧条则还需关注疫情的演化情况。面对未知的疫情及逆全球化的潜在风险,虽然危机中总有机会,资本市场中,结构上也仍有机会值得参与,但我认为投资者保持一定的谨慎是当前更为安全的选择。
过去几年,在促进全球贸易和削减债务等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但在疫情期间,我认为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的援助计划力度都可以再更大一些。对于以基建刺激经济恢复,目前市场中对新老基建仍存争议,尤其是老基建是否会转化为无效投资的问题,我认为需要辩证去看待。老基建是快变量、短变量,短期对就业和经济的拉动会比较显著,而新基建是慢变量、长变量,见效比较慢但长期价值明显,基于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我认为新老基建结合或许是相对更好的策略,但如何把握好度,对政策推动者来说则是个挑战,反应在二级市场中,新基建无疑是更值得长期布局的方向,但因业绩兑现可能需要很长的周期,投资者也需要对此忍受一定的波动。而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方式来带动产业链的整个循环则无疑也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我们拥有全球第一大的零售市场,这种优势是需要被好好利用的。
因为疫情的突发,使得各国对全球供应链都有了新的认识,美、日等国政府的一些高管开始鼓励跨国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土。可以看到,此次疫情让过度依赖消费服务的国家开始暴露一些问题,尤其是部分行业因产业链不完整引发的生产制造供应链断裂的问题,对这些国家来说可能需要考虑备份中心,是否完全迁回本土还有待观察,但对于生活性必须型产业链,基于对安全的需求,迁回的概率是极大的。如此一来国内企业该如何应对,我们需要做的则是如何提升其转换成本,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中美贸易摩擦只是存量经济下逆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国内已经在积极应对了。但在疫情完全消失前,全球隔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会对外贸型企业造成一段时间的压力,这些企业多以加工制造为主,随着问题的逐渐积累,未来前景不容乐观,需要非常警惕由此所引发的企业倒闭和因此所产生的失业潮,而一旦超过某个度,则很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风险。国内随着武汉封城的解除,各行业陆续复工复产,对刚需型、非聚众型、非接触型的行业恢复的速度和力度可能会快一些,如医疗、餐饮、基建等。但对于像旅游、影院等行业的恢复则会明显慢一些。今年,全年80%以上上市公司业绩受到大的负面影响是可以预期的,不可预期的是疫情结束的时间,由此可能会对明年的业绩预期继续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也仍有领域是受益于疫情并且疫情结束后这种受益还能延续的,对于股价已较充分反应悲观预期的领域和个股,投资者也可以慢慢的去布局,但不宜激进。疫情现在只是相对被控制住了,但并没有结束,虽然企业已陆续开始复工复产,但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复工速度和程度都不太一样,产品受国内或国外的影响也不太一样。有些行业的影响可能从二季度才开始刚刚反应疫情,但有些行业可能已经过了最艰难的时候,还是要具体行业具体公司具体分析。
对于当前疫情之下产生的热门概念,如国内相当多企业转型生产口罩、呼吸机等防疫物资,不仅供应国内,同时还大批量出口,且利润可观。但我认为,企业价值长期是基于自由现金流的贴现,故对一次性受益的行业我们基本都是战略性放弃的。只有因疫情能够培养客户习惯、能促进市场集中、增强品牌力的领域和公司,才是我们会重点关注的。
全球衰退的风险在加大,在未来比较长的周期我认为总量的机会不大,从结构中去寻找机会是更好的选择,毕竟再糟糕的时代也会有优质的机会和公司值得下注。对于投资,我始终相信最好的防守才是进攻,而在进攻的过程中,要尽己之力用更广的视角,更深的研究来降低风险的敞口。在这次突发的疫情里,投资者一定心要向阳,但更要对未知充满敬畏。
(注:余定恒观点在4月19日刊发的《红周刊》有所呈现)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