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这正是中央的方针!深圳只是最全面、最系统、最给力的落实中央方针。事实上,北京与上海,2017年各自的十三五住房发展规划中,也提及部分内容,也很重视增加租赁房、保障房等。比如上海,租赁房和保障房供应比例达六成以上。接下来,估计还会有更多的大城市,尤其是人口规模大、外来人口多、房价水平高的城市,会跟进深圳的这一做法。no3 学习香港或新加坡模式在这份详细的住房规划中,深圳将住房分为四种,占比分别为:市场商品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左右。人才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 。安居型商品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公共租赁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也即保障房、政策房总占比为六成,只有四成是市场化的商品房。这让老杨想到了香港与新加坡的住宅制度。香港,公屋(相当于深圳的公租房)占三成多,居屋(相当于大陆以前的经济适用房)占16%左右,二者加起来,占香港总住房的五成左右。新加坡,组屋(可租可售,保障房)占八成以上。相似度很高吧,尤其是与香港相比,连房子的品种都很像!其实呢,大陆的房地产制度,原本就是学香港的嘛,比如土地批租、商品房预售等。1998年房改文件中,原本规定:经济适用房占主导,结果后来商品房成了绝对主导。发展廉租房,结果很多地方政府根本没理这茬儿。约谈!问责!呵呵。no4 对于深圳房价的利空与利好先看下近十年香港与新加坡的房价走势吧。1、香港房价。回顾历史数据,近十年香港房价指数总体上行,基本是大涨小跌的情况,并且上涨的时间要长于下跌的时间。具体来看,除了2008年、2011年下半年和2015年下半年,其余时间段香港房价指数基本是上涨的。截至2018年一季度,香港房价指数已经连续8个季度上涨。香港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主要有4个因素:1、金融环境宽松,利率较低使得投资成本较低;2、看好香港经济和房地产的岛外资金大量涌入;3、内地资本外流,人民币进入香港方便;4、地少人多,住房供不应求。但种种迹象已表明,目前香港楼市存在泡沫,香港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16年以来多次出台调控政策,并在2017年5月再加码,针对有多笔按揭贷款以及主要收入来自外地的购房者提高了购房门槛,以此来调控楼市。香港房价,是全球最高的地方之一。香港大搞保障房,并没有阻挡香港房价的总体强势上涨。当然,香港长期将房地产为作为支柱之一,也是其他国际大都市所没有的!丢人不丢人?
2、新加坡房价。回顾历史数据,从2007年四季度至2008年三季度,新加坡房价保持了小幅上涨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开始大幅下跌,跌势一直到2009年二季度。之后新加坡房价开始回暖并持续上涨,一直持续到2013年三季度左右。这期间房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美国推行qe,在全世界低利率的影响下,大量热钱涌入新加坡房地产市场。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新加坡政府采取楼市管控政策,房价应声下跌,跌势一直从2013年四季度持续到2017年二季度。2017年三季度,新加坡房价出现回暖并延续至今。新加坡的商品房,占比很小。但即便如此,新加坡对于房价的管控,也要严于香港,所以新加坡的房价干不过香港。新加坡对于房地产的依赖度,也远小于香港。新加坡的城市地位、经济总量,近十年持续抬升,已超过香港啦!是否值得点先赞?
关于深圳此次住房制改革,看起不像是耍嘴皮,不仅有目标、内容,还有保障措施:深圳政府确立了八大供应主体、六大保障渠道以及相应的货币补贴政策。供给主体走向多元化;在住房土地来源上,也从过去的政府垄断供应土地,变为政府供地、企事业单位自用地、村集体用地、棚户区改造等多个渠道。另外,大家注意一下保障房与政策房的定价:1、人才住房,租金、售价分别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售价的60%左右。2、安居型商品房,租金、售价分别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售价的50%左右。3、公共租赁住房,只租不售,租金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的30%左右,特困人员及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租金为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10%。这三类房子,不管是租,还是买,定价非常优惠。对于符合条件的民众,吸引力很大。这将利空于商品房市场中的刚需房:中小户型、中低档次。因为,大量需求被政策房分流了嘛!而对于高档房、大户型,反而是利好,因为供地少了,而需求面没有受到利空影响,所以反而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