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深圳2017
前不久,《光明日报》以四个版篇幅聚焦深圳,在其中一篇文章《“创意之都”背后的文化力量》里,有句描述动人心弦——
“从昔日的‘文化沙漠’到今天的‘创意之都’‘阅读之城’,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以近40年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积淀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深圳文化,与发展同行,与城市共舞。在2017年,深圳文化发展保持着跨越姿态、创新气质。《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全面发力,开花结果,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文化生态,滋养着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2017年,深圳第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一座文明和谐、文化丰饶的城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频共振”,引领着新时代的城市风尚,让深圳因为文化创新、文化自信而更具魅力。
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体市民的共同荣耀
2017年11月14日晚,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一条公益广告——
“一座城市的努力,每个市民的荣耀,热烈祝贺深圳第五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字璀璨跳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这一天,是深圳特区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37岁的深圳,已连续五次戴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熠熠生辉的桂冠。这个国内城市综合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和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是对深圳城市文明的最大褒奖。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一直在持之以恒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努力让城市更加安全稳定、更加文明和谐、更加宜居舒适、更加崇德向善。
在2017年,深圳更是打响了一场凝心聚力、各级联动的攻坚之战。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书记王伟中在2017年4月12日全市文明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员大会上表示,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切实转化为全市上下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推动城市文明水平迈上新台阶。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层层动员部署,抓任务分解、抓问题整改、抓责任落实;各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建立“行走深圳”机制,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用双脚丈量文明城市创建进度;新闻媒体聚焦文明城市创建,营造了强大宣传声势;广大市民群众自觉支持、踊跃参与,成为践行文明的“主力军”……文明创建呈现出全城动员、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生动局面,推动解决了广深铁路沿线“脏乱差”整治、城中村环境整治、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一大批民生问题,让市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有一组数字令人欣慰——前不久,市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在深开展了文明城市问卷调查。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9.3%市民表示支持深圳参评全国文明城市,95.9%市民对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感到满意。
深圳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17年9月27日,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京举行,深圳再创佳绩——
深圳歌曲《向往》《爱国之恋》,广播剧《罗湖桥》共三件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占广东省的四分之三。
文艺精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城市文化实力的生动体现。这三部获奖精品,彰显了深圳文艺创作的高度与水准——
歌曲《向往》由作曲家印青和词作家田地等创作,廖昌永演唱,生动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巨大变革,充分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歌曲《爱国之恋》由作曲家印青作曲,唐跃生、宋小明联合作词,武警文工团作曲家刘琦编配;广播剧《罗湖桥》由深圳广电集团制作,刘伟明、胡培奋导演,以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通关口岸——罗湖桥为题,描述了一家人几经离散,最终受益于时代福祉,从而了却夙愿的动人故事。
2017年,深圳还有14部作品获评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深圳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讴歌时代精神,传递人民心声,唱响深圳好声音。
“什么样的土地诞生什么样的创作”,著名作曲家印青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阵地,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建设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时,文艺创作者的前瞻性、对改革开放认识的深刻性,以及对国家大势发展的关注都会在创作中显现出来。
深圳城市文化菜单发布,“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
2017年5月,深圳发布了城市文化菜单,成为国内城市里第一份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推出的文化菜单。
1月有新春关爱行动、wta深圳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中国设计大展,2月有创意设计新锐奖、深圳国际魔术节,3月有“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时装周、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菜单”共收录了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28项,每项活动时间跨度从几天到一个多月不等,由十数项甚至上百项活动组成,市民将享受“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丰富文化生活。
城市文化菜单的发布,是深圳文化建设史上一件大事,既是落实2020方案的创新举措,也是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提升深圳国际化形象的必然选择。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在研究制定2020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创新提出要建立“城市文化菜单”。重点是通过“菜单”的建立,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活动,在活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双提升”,力争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格局。经过长达一年的征集和反复讨论筛选,深圳第一份“深圳城市文化菜单”正式发布。
在这份文化菜单中,深圳一批新的品牌活动首次集体亮相,包括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深圳设计周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有国际权威专业机构主办或授权,不少活动代表了我国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是可以代表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文化大餐”。
其中,2017年3月25日至4月16日,深圳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成功举办,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来祝词。祝词表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首届音乐季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主题,以音乐艺术为纽带,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在深圳谱写“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
市民刘骏发现,在音乐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许多顶尖乐团来演出,不少精彩场次都有很低的票价,“这些年,深圳在对演出的票价补贴上力度很大,还有不少是公益性演出,让高端演出离老百姓不再遥远。”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听交响乐、听讲座、看演出、去图书馆看书等文化活动,已成为深圳人常态。一系列文化“福利”不仅让市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也潜移默化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增添了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
新时代,新体制,新风貌。在2017年,深圳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正式实施,经过整合重组、机制重塑的深圳文艺院团将抖擞精神,用一流作品、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为城市文化风景再添彩。在2017年,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美术馆新馆和图书馆调剂书库优化设计等进展顺利,文化馆新馆、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完成选址。在2017年,全市超过80%的街道和社区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文博会实际成交额达2240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前三季度增长15.1%
2017年5月11日-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圆满落幕,实际成交额2240.848亿元,同比增长10.28%。
本届文博会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主线,以“文牵一带,博汇丝路”为主题,在办展规模、质量效益和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博会共吸引2302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个海外单位参展,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海外采购商参加文博会。
“文牵一带”看文化产业新成就,“博汇丝路”助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今,文博会已成为深圳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国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而文博会及其分会场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深圳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在2017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实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在这一年,深圳下达文创资金3.17亿元,资助项目447个;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文化+”新型业态。据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1576亿元,增长15.1%,占全市gdp比重达10.2%。多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深圳文交所已聚集挂牌项目1500多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投资42个项目,投资额达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