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7月5日),央行开始对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释放7000亿降准资金,其中5000亿资金用于“债转股”,剩余2000亿用于支持小微贷款的金融服务。
这无疑是小企业主的福音,从小微企业贷款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资金上解决。
但
一边是央妈释放利好信号,另一边,深圳银监局却发来一项关于《关于规范小微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的监督提示》文件(以下简称深监16号文),对小微企业贷款严格审查:
对此
央行的态度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2018〕162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加大财税政策激励,提高金融机构支小积极性。
加强贷款成本和贷款投放监测考核,促进企业成本明显降低。
健全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大力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营商环境,严厉打击骗贷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
银监局的态度
银监会关于支持企业贷款的态度并没有以文书的形式表现,但对于违法贷款、业务出具了红头文件,重点声明不得以改变申请人的自然人身份等形式,钻政策空子获得贷款。
2018年上半年已经开出1662张罚单,处罚金额已经超过10亿元,同比2017年上半年开出1289张,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8.9%。
银监会坚持严格查处各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未来监管制约越来越严格。
银行的态度
尽管银行已经不用给央妈多缴纳储备金,贷款资金池余额多出2000亿用于小微企业借贷,但从风险把控的角度来说,给个贷经理下发的贷前尽职调查、给风控的贷中审核任务仍然艰巨。
信贷中介的态度
深监16号文称,信贷中介帮助非企业主的借款人购买空壳公司,或是变更企业工商注册信息等形式让这一类人得到小微企业贷款。
正面来看,这是一种走漏洞的手法,也就是行业说的“包装”,将无法申请个人消费贷的借款人包装成一个企业主的身份,侧面来讲是体现到了客户经理的“浑身解数”和“专业”程度。
然而这种剑走偏锋的形式并不可取。
做人当然是脚踏实地,信贷中介应该撑起金融居间服务的桥梁,因为银行信贷经理个贷产品销售单一,而且不能像中介很好整合各大行的产品资源和客户资源,营销能力有限,加上多元化销售重任在身,中介无疑是及帮助了银行信贷经理、资金需求客户和自己的三重身份。
企业主的态度
经济实力和硬件都不到位的企业主,在银行还是较难贷款。一方面是借款人公司无法达到银行准入条件,另一个就是企业主个人身份抵押物或信用价值不足无法获得贷款资金,无法在银行申请个人经营性贷款。
有人说政策是利好的,但是对于那些不在扶持范围类、能见不足的小型企业主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加速洗牌,让那些企业实力和个人实力比自己强的企业主干掉自己。
企业主应当规范自己企业,从夜夜思路、员工制度规范、代发、财务等多方面考量,即便在节源开流的情况下无法保持充足的现金流,也不能因为法人个人决策原因,使得公司无法贷款。道理谁都懂,然而整整做到的人并不多,这也是小企业无法变成大企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