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3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简称“深圳服交会”)将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表示,深圳服装行业今年将迎来一次洗牌,三成服装企业生存艰难,树立自己的品牌是深圳乃至中国服装企业在新时期应当重视的,未来希望能团结深圳服装品牌走入国际市场。
环球资源旗下《世界经理人杂志》联合深圳服交会在本月完成的一项调研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走品牌之路是中国服装企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加强创新与设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是中国服装品牌向国际市场晋级的三大“敲门砖”。
深圳服装品牌如何更好走上国际?
“第一夫人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品牌服装,为服装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传播了中国服装品牌的正能量。”沈永芳告诉记者,中国是服装出口大国,但还不是服装品牌强国,很多服装品牌只能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上很难吃得开。
沈永芳经常参加国际时装周、考察各地服装企业,她认为中国服装品牌与国际大牌的产品上差距并不大,最重要的差距在于文化、思想观念上,在于对时尚的理解、领悟还不够。“深圳毗邻香港,站在时尚前沿,但深圳还不够时尚。深圳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差不多,但生活品位、时尚品位还有一定差距。”
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深圳服装行业的沈永芳告诉记者,深圳的移民文化带来了深圳品牌的多元化,早在20年前,深圳服装业就已经开始了品牌之战,已经有了树立品牌的观念。如今,深圳服装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女装的设计理念、款式创新、面料选用、加工工艺、市场营销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些品牌还走上了国际秀场。不过她也坦言,过去的成绩只代表过去,无法代表将来,深圳服装企业应该有如履薄冰的紧迫感。
谈及深圳服装行业面临的不利条件,她认为深圳服装人才的缺乏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本土培养的服装人才、奢侈品管理人才无法满足需求,就很难与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高校众多、人才相对较多的地区进行长期竞争。
上述调研显示,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71%)、加强创新与设计(63%)、吸引更多优秀人才(54%)成为中国服装品牌向国际市场晋级的三大“敲门砖”。400多家受访企业中,设计跟不上、人才缺乏(49%)被认为是限制中国服装走向国际舞台的瓶颈,越来越多的企业主认识到设计人才是服装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国内服装产业诚信体系不健全,很多产品顶着“洋品牌”,实为国产原料、且价格虚高严重(45%),则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参差不齐。
环球资源企业事务总裁裴克为表示,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迈进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不过通过这次调研可以看到中国的服装企业的信心,他们已然认识到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的重要性并积极践行,同时,由单纯的只抓生产到高度重视创新设计和优秀人才的转变,也是一个质的飞跃。
成本上升困扰深圳服装企业
上述调研还显示,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成本上涨(65%)依旧是中国服装行业普遍头痛的问题;设计跟不上、人才缺乏(49%)成了限制中国服装走向国际舞台的瓶颈,越来越多的企业主认识到设计人才是服装企业发展的关键。
裴克为称,对于服装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来说,人工成本上涨、员工的稳定性差(70%)是最大的困扰。其次是原材料价格的攀升(52%),而近期广受市场关注的人民币升值问题(35%),并不是服装企业目前最为担忧的。
如何应对这种困境?57%的受访企业认为应该加大开拓内销渠道力度,51%的企业认为应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设计水平,严格把控质量关,另有47%的企业认为应该构建“快速供应链”体系、提高零售终端运营效率,25%的企业考虑或已经着手将生产线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据沈永芳介绍,不少深圳服装企业出于土地、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已将产能转移到内地各个地区,企业总部仍保留在深圳,深圳只保留小批量的深圳。
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走品牌之路是一个重要的解决之道。沈永芳认为,品牌服装对价格有控制权,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一些品牌企业选择了涨价,一些企业选择不涨价而是通过改进内部管理、技术、创新产品来苦练“内功”、开源节流。她告诉记者,今年深圳服装行业的总体形势并不乐观,盈利状况较好的企业只占到二三成,约四成企业小有盈利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约三成企业生存艰难,同时又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贷款渠道不畅通等难题,所以行业内预计还会迎来一场洗牌。
如何打造服装品牌?沈永芳称,以前做服装门槛低,打造服装品牌也相对容易,但如今打造服装品牌难度加大,投入五千万甚至一亿元也未必能够造就一个品牌。一个好的服装品牌未必有很大的销量,但一定能够传递领先的文化,展示时尚、创新的态度。她也认为,一个有远见的服装企业一定要有世界眼光,要看到国际市场的机遇,而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市场。
400多家服装企业的高管、设计师等则在接受上述调研时表示,参加展会(59%)是品牌建设与推广的渠道,其后依次是通过大众媒体推广(53%)、专业b2b网站推广(45%)、新品发布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推广(43%)、邀请明星做品牌代言人(36%)。